- 博文
小户型的2012,路在何方?
2011-12-31 10:13:53想写这篇文章有半年了,一直没有动笔的决心。但今天是2011最后一天了,不能欠债到明年。
顾名思义,小户型从被引进到今天的10多年里,我们一直将字如面地理解小户型的产品,认为只要面积小导致总价低,就不愁卖。
但未来的市场我们是不是面临这样一个逻辑推理:
A构想:房价不跌,百姓继续买不起,所以只能在面积上苛求自己,小户型主流;
B构想:小户型热销导致大量复制,是复制“更小”的竞争,还是产品设计出新?
A和B的推理都意味着小户型产品的产品竞争时代全面到来。
回顾过去10多年的小户型产品竞争,无外乎围绕着“装修、配套服务”这两个方面进行竞争,假设未来上海某天可能步香港的后尘而小户型林立,那么小户型未来发展的方向在哪里?
第一,小户型一定要有“调料”。所谓调料,是对于小户型的主题化演变,当然我们并不觉得小户型产品在40平方米左右的空间里一定要做成Hello Kitty或啤酒屋的模样,毕竟这是酒店主题而非居住主题。
但我们不能不承认,抛开纯粹的概念引导,小户型完全可以根据“居住着居住属性”来定义和划分产品设计——多年前曾和业界某专家讨论过住宅分男女的设想,当时的想法并非纠结在室内装修更男性或更女性,但男女对于居住空间的理解不同完全可以在产品中得到诠释,比如“男性的40平方米,需要大厅小卧,无需厨房”但“女性的40平方米,对于大卧室包含卫生间化妆间”的要求就显得侧重。
还有一种方式,既然我们已经全面认可小户型是一种过渡性产品或者投资性产品,那么是不是可以在这方面进行细分——比如,针对过渡性居住,就要强化各个功能“都要有,但未必奢”的尺度原则;而如今针对白领的小户型,在商务属性方面是否应该得到全面升级呢?
第二,小户型根据外部条件进行产品调整。前两天看到一句说小户型的广告语比较应景,叫做“一个人的豪宅”。
既然如此,在小户型产品设计方面,我们可以更多根据外部条件来调整产品配置,比如外环的小户型和内环小户型在配置上应该有所取舍:外环的小户型产品,外部条件对居住生活没有过多帮衬,那么在产品设计和社区配套上是不是应该有所完善?而内环内的小户型产品,甚至可以不用设置商业配套,把客厅去掉放到会所中乃至楼层中去共享,这样既满足居住者的生活状态也不存在“40平方米中还有15平方米是平时用不到的”。
第三,小户型的拼凑是一门学问。我们在日常居家的时候会发现,同样的空间同样的杂物,会不会整理不仅显示一个主妇的功利更显示了不同的居住体验感。
就像“城市用地紧张所以出现了高层建筑”的道理一样,小户型空间面积是有限的,所以在立体方式上可以得到改良。当然这不仅仅指的是做出可以分割的两层空间,而更多通过家居布置的引导来完善这种改良。
比如,二层空间的小户型,楼梯箱就是抽屉。
比如,衣柜和写字台在同一动线上,关闭衣柜就可以拉开写字台办公;反正写字桌归位后,滑轨衣柜就可以打开选衣。
小户型的“用地紧张”作为一个课题,也可以由开发商和家具设计公司展开协作,相信这个一旦做出样板,也会是一种全新的商机。
第四,小户型也要讲究景观环境。因为小户型的空间配置乃至经济参数比较逼仄,所以不可否认会存在“房间暗,房间多”的问题,那么既然参数是无法调整的,是不是可以在环境方面进行弥补呢?
有一种讲法叫做“小户型么,只要家里面豪华就可以了,进出时间有限可以忽略不计”,但如果某天上海突然出现了数百万平方米的小户型供应量,这时候就存在“人无我有”的意识导向了,所以在小户型社区有限的空间里,是不是可以营造更多“占地不多,小有情趣,和大社区错位存在”的空间景观,这是小户型产品和景观设计公司需要加以考虑和改良的方向吧!
今天早上,给很多朋友发了短信,开头就是“谢天谢地,2011年总算过去了”。面对2012的房地产市场,面积和房价是挂钩的,是宏观问题,或者说是总理课题,我们管不了;但居住舒适问题是总经理课题,所以我们一起协助,希望把这种产品做到升级换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