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文
杨红旭:700万套安居房低调却给力
2011-12-30 12:09:1112月22日,在全国住房保障工作会上,住建部代表“国务院保障性安居工程领导协调小组”与地方政府签订2012年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责任书,开工总量基本确定为700万套,竣工总量为400万套。
23日的地产股应声而起,反映出资本市场也作出了正面反应。这不仅是房地产业的一件大事,也是关系民生的重要事件。以2007年“国24条”为标志,中央强力推进住房保障制度和施工建设。2008年推出“9000亿安居工程投资计划”,2009年原定新开工580万套安居房,结果完成590万套,今年计划新开工1000万套,结果10月底即全面达标。
近几年,国家文件中反复强调的保障房建设的重要性。笔者将其归结为四点。第一,改善民生。住房保障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个文明社会的政府应尽职责。近年来,我国已经有效缓解本地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正在将新就业职工、外来务工人员纳入保障体系。
第二,遏制房价过快上涨。近些年,我国商品住宅价格过快上涨,原因非常复杂,其中保障房滞后是一条。保障房建设速度慢,使很多原本应该享用保障待遇的人群,被迫进入市场购房或租房。随着近两年保障房建设规模快速扩大,很多人不必急着购租商品住宅,这就减少了商品住宅需求,另外政府大建保障房,也使很多人的住房消费预期、消费模式发生改变,从而有利于稳定房价。
第三,稳定经济增长。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主要是因其产业关联度高,与50多个产业相关。房地产业稳定经济的传导路径,主要是开发投资,即便是部分保障房只租不售,依然需要进行投资建设,其作用不容小觑。今年1-11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幅约30%,远远高于24%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众所周知,今年楼市低迷,商品房投资降温,所以这么高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很大程度上是1000万套保障房的功劳。
第四,完善住房体系。几乎任何国家,住房体系都由两部分组成:商品房和保障房。1998年之前,我国主要实行福利化分房;1998年房改之后,商品房快速建设,但保障房建设比较滞后;2007年以来,保障房建设异军突起,弥补历史欠债。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建立符合国情的保障房体系和商品房体系。“两条腿”走路,才会平衡,保障房建设是构建中国住房供应“双轨制”体系的重要一轨。
今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十二五”纲要中规划:未来5年建设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完成这一指标后,我国二成城镇家庭都能受益于保障房。原来提出,明年新开工1000万套,为何现在减为700万套?实践出真知。经过今年的大力推进,发现在保障房的融资方面存在一定缺口,以公租房为主的投融资、运营、管理等体制机制尚不健全,地方政府存在一定的困难。综合了各种实际情况,住建部下调的今年的指标。
但是,明年的安居房的投资量和施工量,相比今年,却不减反增。保障性住房建设工期在两年半左右,所以2009年开工的590万套尚有少数结转到明年建设,而今年新开工的1000万套,大部分结转到明年建设。所需资金量,也将大于今年。所以,明年的建设任务,依然艰巨,各地断不可掉以轻心。
最后,值得称道的是,明年不仅继续考核新开工量,还首次将竣工量纳入全年任务的考核范畴。这将有利于督促各地加快施工进步,减少“只挖坑”、缓施工的不良现象。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兹事体大,各级政府都应全力以赴,按时、依量、保质的完成各项指标。
刊发于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