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文
保单质押贷款激增 各地自查严防“高利贷”
2011-12-09 11:36:10据经济观察报2011.11.21报道
在今年资金面偏紧、高利贷活跃的背景下,保险资金或成为机构、个人开展民间借贷的一个“暗道”。
近日,某大学保险学院相关课题组在华东、华南地区调研发现,具有资金融通功能的寿险保单抵押贷款,被高端投保人以低成本贷出上百万资金之后,有的并非“应急”,而是挪作他用,有参与放高利贷的迹象。
同时,近期,保监会下发《关于禁止保险资金参与民间借贷的通知》(下称《通知》),防微杜渐,严禁险资直接或变相参与民间借贷。
不过,“正常情况下,收益来源稳定的保单质押贷款对险企未尝不是件好事,并且急需资金的客户与其退保,不如把钱借出来。”11月16日,一位保险公司高管说。然而,令他担心的是,投保人一直在循环借钱且贷款量骤增,最后出现违约情况,这会造成小保险公司在现金流管理上的被动。
风险排查
一场遍及全国的摸底调查行动已经展开。据悉,今年10月中旬,各地保监局相继接到保监会资金运用部的通知,要求开展对保险资金参与民间借贷的自查与抽查行动。
一位保监会人士说,《通知》旨在预防风险,目前为止尚未发现保险机构参与民间借贷,至于通过保单质押获取的贷款,那是投保人自有资产,风险自担,无关保险公司。
另据透露,《通知》反馈的一部分信息是,不少银行当初放贷时,曾捆绑销售银保产品,这部分被迫购买保险的客户自知退保不划算,便进行保单质押贷款。“他们并不真正需要保险,加之,贷款利率低于银行,因此会一直循环贷下去。”一位保险公司产品开发部人士说。
数据显示,三大上市保险公司前三季度保单质押贷款合计高达480亿元,较去年年底猛增133亿元,但真正的担忧还在于保单质押贷款的资金去向。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教授说,随着寿险产品退保率上升,寿险保单质押贷款也在激增,那些储蓄比重较高的趸缴和中短期期缴分红产品成为保单质押贷款主要对象。
郝演苏还认为有相当一部分的退保或保单质押贷款成为民间高利贷的资金来源。
据上述保险学院相关课题组调研发现,在华东、华南一带保单质押贷款占比明显上升,一些保单即将到期的持有人,比较懂保险,急需资金时会选择保单抵押贷款而非退保。甚至有的高端投保人信息被营销员泄露,于是急需资金的人找到保单持有人,请求其通过保单抵押贷款拆借资金,投保人亦从中赚取息差。
一位国有保险公司财务部人士说,保单抵押贷款是投保人的正常权益;会密切关注资金链条的运转,目前一切正常。毕竟出现问题的话,受损失的还是投保人,相信其不会轻易参与民间借贷,除非是出现极端情况。
在该人士看来,前三季度行业总计480亿元的保单质押贷款占比很小,不会影响5.7万的保险资产配置。
现金流风险警示
“参与民间借贷若是投保人个人行为,风险尚可控,最担心的是,由了解客户信息的营销员借出保单并代签,从而获取保险抵押贷款,此种情况若不及时控制,有可能会造成保险公司现金流的管理风险。”郝演苏说。
在其看来,“非常”年景下,投保率下降、退保率与保单质押贷款占比上升,三种因素叠加起来,如果保险公司在资产负债配置上不做出合理的安排,预留足够的现金,部分风险管控不到位的公司或许会面临现金流问题,包括保险公司的年底资产负债配置安排可能也会被打乱。
“的确,如果保单质押贷款突然增加,或退保骤增,超出预期安排的话,保险公司现金流吃紧,就会不得不拿出用于投资的资金,包括中止协议存款等,影响公司整体收益。”一位国有保险公司高管说,但目前该公司并未出现类似现象。
一位平安资深保险代理人称,不久前,他刚帮一位高端客户办理了一笔规模在百万元以上的保单抵押贷款。这原本就是投保人的权益,投保人以低于银行贷款利率的成本获得质押贷款 (金额为保单现金价值的70%-80%),比如平安保险的质押贷款利率为5.25%,远低于银行6.5%的年贷款利率。“最主要是手续简便,还可以一直循环贷下去,半年付一次息,这样对投保人很有利。”上述保险代理人说,即使还不上贷了,损失的也是客户自己的保单资产,保险公司并不受影响。但他也承认,贷款去向很重要,如果参与民间借贷,可能会有违约风险。而在保单质押贷款的过程中,保险公司也坐收渔翁之利,赚取息差。
偏离保障轨道?
此外,保单质押贷款也暴露出分红险“偏离保障轨道形成不合理产品结构”的风险。
分红险“一险独大”已成行业诟病,原保监会主席吴定富曾痛斥保险业产品单一。他曾诘问“分红险占比逾九成,‘一险独大’日趋凸显。”
因分红险有较高现金价值,风险保障功能较小,储蓄功能和资金规模较大,投保人可通过保单质押,贷出保单现金价值的70%-80%。而传统险规模很小,现金价值低,有的可能只有数千元,投保人做保单质押贷款的意义不大。因此,分红险成为保单质押贷款的“高发区”。
专家称,这与保险产品设计有关:目前“理财比重过高,风险保障比例过低”,而储蓄比例越高,质押贷款就越高,反之越低。郝演苏说,整个行业已偏离保障轨道了,呼吁增加保险的风险保障功能与占比。
中国借鉴国外模式,即储蓄加风险保障的分红险得以热销,而洋为中用的险种到中国之后,结构发生了变化,有的保险产品储蓄占比几乎高达95%,只有5%是风险保障。
但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保险公司的一项正常业务,国外的保单质押占比几乎占据半壁江山,国内保险业占据仅1%左右,目前规模还很小。
一位中国人寿高管不同意业界对分红险的批评与指责。他说,目前结果与行业发展历史有关,的确是借鉴国外经验,风险保障也比国外小,但这主要是基于国内客户的需求。
他表示,目前还是保险发展初级阶段,在储蓄与风险保障选项上,老百姓更多还是先选择储蓄,而且中国文化环境也是储蓄社会,整个社会经济状况如此,大家的保险意识都不强。只能循序渐进,推出储蓄性较强且带有保障功能的分红险。“现在,分红险的风险保障覆盖面总体上超过传统险,提供了社会保障,为何将其妖魔化?在国外,保险公司的资产远远超过商业银行。”上述国寿高管说。
不过,对保单质押贷款的激增,这位高管表示正密切关注其资金链是否异常,如果情况特殊,也会采取应对之策,做好投保人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