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收藏博客 | 豪宅博客
    个人资料
  • 姓名:朱大鸣豪宅专家
  • 博客等级:16
  • 博客积分:507103
  • 博客访问:543704
    博客标签

我的好友
  • 博文

开发商血本割肉有何大背景

2011-11-04 16:47:35

  开发商们最近破了血本降价,闹得挺欢的是房企破产潮,很多房企跌到成本价之下了。绿城房地产集团在官方微博上针对破产传闻予以回应,董事长宋卫平称,传闻子虚乌有,绿城一切尚好,离破产还有很远的一段距离。他也指出,销售不畅,加上信贷紧缩,房企可能难过年关。虽然如此,人们依然解读说,中国房地产企业很可能很快撑不住了。于是,又有楼盘直降7000元,并签协议保证降价补差价。嘉定南翔新城公馆跟进降价,百套房源降价20%以上。如此等等,真是听取降价声一片。

  如何理解现在的房企的行为,我们应当从整个经济环境中来理解。

  日前,胡锦涛主席在G20会议上指出:“可持续增长是长期目标,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平衡增长是客观要求,而强劲增长是当前世界经济的首要任务,也是实现平衡增长和可持续增长的前提。对二十国集团而言,当务之急是保增长,在增长中求平衡”。

  主要经济体的核心问题在于低增长与债务危机蔓延,经济机会丧失了动力机器。但是,对于新兴经济体而言,经济增长压力不大,但是纸币超发现象严重,通胀压力很沉重。世界的二重化其中内在的共同危机是纸币购买力不断下降的危机,是货币之锚本身的危机。无锚之后,无论大船小船,都会随着巨浪上下摇摆,甚至倾覆。美国的教训很深,美元超发引发全球性债务危机和金融危机,劳动力、知识在价值分配的中的比例越来越小,而虚拟的金融资本成为剥夺剩余利润最多的阶层。现在矛盾已经不是实业家与劳动力的矛盾,而是二者形成共同的力量,共同反对金融资本伙同美联储进行的纸币贬值的行动。纸币超发逼得美国白领上街“闹革命”,全球各国为之怒目。就美国房地产而言,依然是美国经济的心腹大患,美国房地产起不来,美国经济可能一直就这么爬下去。

  就中国而言,信贷政策面临艰难抉择,一方面中国实际通胀率依然高居不下,纸币超发严重,这为纸币的价值通约造成了混乱,造成土地泡沫和房地产价格高企。一方面实业企业得不到款,给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的困境。因此,我们的信贷政策真的很难,最近四大行贷款开始松动,也被解读为信贷松动的信号。另外,金融时报解读说,周三,衡量中国银行间流动性最重要的指标——7天回购利率下跌了近70个基点,为3周来最大跌幅,表明政府在兑现承诺。与此相呼应,一年期利率互换跌至3.37%,为6个月最低水平。分析师预期政策放松将通过两个渠道进行:一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注入流动性,二是非正式指导各银行增加放贷。

  但是,我们相信这种松动是有限的,中国去年的新增贷款竟然是新增GDP的两倍(算算货币购买力缩水了多少),去年透支了多少贷款空间,为市场输送了多少通胀之水,稀释了多少购买力,现在我们已经不能认真的反思了。因此,我们相信,中国信贷政策的转向,很可能只是“定向宽松”,至于信贷资金是不是还会流到高利贷渠道去,尚未可知。就算放贷也应当是保命钱,而不是通过纸币贬值的方式,造成利润增长和收入增长的幻觉。更令人难以理解的是,既然大量的贷款,为何收益增长还是那么少,那么多贷款堆出来的为何就这么一点点,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就上市房企而言,很多企业负债累累,用信贷堆出来的房价和利润,实在难以在持续下去。

  这就可以理解,为何一些房企不惜血本的降价。因为房企是资金密集型的产业,而且建设周期还是比较长,因此,一旦出现信贷紧缩的局面,很容易现金流断裂。根据上证报调查,包括绿城在内的多家企业正面临越来越紧迫的资金压力,如果随着楼市下行,以房产和地产为主的企业资产价值缩水20%,若干企业将面临“资不抵债”的局面。回调,重估价值,不仅仅要重估房产的真实价值。

  当然,资不抵债的不仅仅牵涉到地产,银行、地方政府、60多个产业,都可能被绑在一起。因此,我们不知道这会不会发生蝴蝶效应,导致大规模的连锁反应。但是,我们清楚,房地产树倒猢狲散,引起经济地震几乎是难以避免的,因此,我们同样要做好房地产萧条之后的善后事宜,准备的越充分越好。

阅读(954) | 评论(0) | 收藏(0) | 推荐(0) | 举报

暂无评论
  • 发评论
  • 登录 | 注册
  • 最少5个汉字。请勿发表色情、反动的内容或广告,谢谢合作。
    • 请选择表情
    • 真棒
    • 我生气了
    • 我酷吧
    • 微笑
    • 热吻
    • 好害羞
    • 翻白眼
    • 悲伤
    • 抓狂
    • 疑问
    • 窃笑
    • 惊讶
    • 鬼脸
    • 大笑
    • 呲牙
    • 闭嘴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豪宅之家的观点或立场。
    copyright (c) 2004 haozhai.cn Limited,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 豪宅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