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收藏博客 | 豪宅博客
    个人资料
  • 姓名:叶檀豪宅专家
  • 博客等级:16
  • 博客积分:663377
  • 博客访问:703852
    博客标签

我的好友
  • 博文

铁道部的新保路运动

2011-10-31 16:44:58

  2011-10-28 南方人物周刊

  民间资金无处可去,大批项目嗷嗷待哺。资金与投资之间的错位,造成了金融与项目地震。铁道部工程无米无炊。

  似乎任何一个投资市场都遭遇阻击,似乎每个地方的资金链都出现了问题。一夜之间,各银行短期理财产品热得烫手,在政府警告高利贷之后,民间资金回撤到较为安全的银行。硬币的另一面,则是重点建设项目入不敷出、紧张万状。

  中国中铁隧道集团副总工程师王梦恕表示,全国范围内停工的铁路项目里程在1万公里以上,其中隧道里程约占5400公里。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中华铁道网在今年8月份对23个铁路建设公司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今年铁路工程建设仅有三成正常施工,处于停工、半停工和进展缓慢的占到70%。铁路项目大面积停工,造成一系列连锁反应。不管是农民工,还是在编的工人,都面临停工、拿不到工资的局面。很快要到春节,矛盾一触即发。

  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还是实行根本改革?有关部门与铁道路连手,进行了具有特色的保路运动。

  政府采取抢救战术,方法是由政府为铁路债务兜底,而并非改变铁路融资、管理方式。

  10月10日,财政部与国税总局出台铁路建设债券利息所得税减半政策,效果立竿见影,铁道部发行的200亿铁路建设债券,中标利率分别为5.59%和6.00%,认购倍数则分别为2.84和1.67倍。10月18日,铁道部宣布,根据国家发改委10月12日下发文件,中国铁路建设债券正式成为政府支持债券。这份名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明确中国铁路建设债券政府支持性质的复函》,明确提出“铁路建设债券具有政府支持地位”。国家发改委文件称,铁道部发行债券募集资金时,可向投资人明确中国铁路建设债券为政府支持债券。铁路债券背后的政府信用支持由隐性变成了显性。

  新一轮保路运动是特色之下的规则破坏运动,也是通过政府信用聚集民财用于铁路建设的运动。

  据《21世纪经济报道》称,四大银行2011年中期的数据显示,银行对铁道部单一授信集中度正在触碰15%的监管红线;更糟糕的是,铁道部发债总额正在逼近净资本40%的红线。铁道部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末,铁道部资产总额32937.38亿元,净资产14019.37亿元,目前铁道部尚未到期的企业债券余额、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的余额分别为3730亿元、850亿元、550亿元。今年四季度,铁道部还将发行1000亿企业债,同时短融将有350亿到期,债券净增量将在650亿以上。

  铁道部大规模发债缓解燃眉之急。

  如果不发债不贷款,工程停工,大部分将变成沉没成本,以往投入的万亿资金将打了水漂;中国通过高速轨道交通建立统一大市场与集群式经济体的设想同样难以实现。因此,在危急时刻打破条条框框,实际上意味着由中央财政作支撑,聚集财富建设业已开工的工程。中央财政万一入不敷出,面对收益小于投入的项目,只能由央行充当财政出纳,通过印钱解决债务危机。

  发放铁路债券固然由其必要,但铁路甚至不拿出一个支线工程来进行资金与管理的改革,是改革的怠惰。

  虽然清末四川等地铁路民营有其恶果,贪腐多而效率低,但铁路国有的结果同样贪盛行,在当下甚至出现了层层转包的厨子,将总投资23亿的重要铁路项目违规分包给一家“冒牌”公司和几个“完全不懂建桥”的包工头;本应浇筑混凝土的桥墩,竟在工程监理的眼皮底下,被偷工减料投入大量石块、砂石。以未来牺牲人命的可能性换取腐败红利,可谓腐败之极,其毒性不在三聚氰胺之下。

  可以设想,如果支线工程动用民间资金,建设股权多元化、允许民企控股的铁路公司,现行的大一统的铁路体制将被撕开一道鲜血淋漓的伤口,但控股企业被受到严厉监管,其效率因为对资金负责而受保障。

  保路运动绝不应该为资金而保资金,为央企而保央企,为利益格局而保利益格局,必须引入多元化的资金渠道与各种性质的企业,使中国的铁路建设、管理能够符合最起码的效率、市场、公平三要素。

阅读(669) | 评论(0) | 收藏(0) | 推荐(0) | 举报

暂无评论
  • 发评论
  • 登录 | 注册
  • 最少5个汉字。请勿发表色情、反动的内容或广告,谢谢合作。
    • 请选择表情
    • 真棒
    • 我生气了
    • 我酷吧
    • 微笑
    • 热吻
    • 好害羞
    • 翻白眼
    • 悲伤
    • 抓狂
    • 疑问
    • 窃笑
    • 惊讶
    • 鬼脸
    • 大笑
    • 呲牙
    • 闭嘴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豪宅之家的观点或立场。
    copyright (c) 2004 haozhai.cn Limited,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 豪宅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