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文
供给五花八门陕西保障房糊涂账
2011-08-18 08:59:46
2011年08月13日 01:43 中国经营报 赵锋 “除了廉租房、公租房、限价房等保障房概念相对清晰外,至今我对诸如单位自建房、棚户区改造安置房等相关保障房的界限也不甚明白。”陕西关中地区一位主抓保障房工作的地市官员称:“其实什么算是保障房大家都还在摸索。” 2011年年初,陕西省向中央签下47.43万套保障房的军令状,此任务量进入全国三甲。半年之后,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陕西又一次被冠以“保障房开工率第一”的名头。虽然当地政府部门对这一“第一”颇有言辞,但《中国经营报》记者调查发现,其实保障房结构在当地一些地市却是一本“糊涂账”。 压力下的模糊界限 8月5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22个省、市、自治区上半年保障房建设数据。其中,保障房建设任务量在40万套以上的有陕西、重庆、黑龙江,开工率分别为105.4%、65%和48%。由此,有官方媒体报道称,陕西保障房开工率全国第一。而在“第一”的背后,保障房到底是什么房,即使当地的一些官员也不甚明白。 此前被媒体质疑的一个宝鸡自建房项目案例显示,宝鸡石油钢管厂总投资1.2亿元,主要建设5栋6万平方米住宅楼及1.5万平方米地下车库的自建房,亦被当地政府按照保障房中的经济适用房政策实施。其每平方米不足2000元的价格要比当地商品房价格低1500元左右。 也因此有人质疑陕西保障房开工率第一的真相是自建房冒充保障房。对此说法,陕西省住建厅一不愿具名官员颇有微词,并言称,“他们已经与有关宣传部门进行了沟通,并认为质疑中的项目本身就不在保障房统计行列中。” 然而,记者调查显示,陕西有关地市的确在保障房压力之下,依据“鼓励企业自建保障房”的有关精神自建职工住房,并被当地政府纳入保障房范围。记者注意到,2011年年初,陕西省住建厅住房保障处处长高亚弟向媒体表示,面对规模大致是去年2.5倍数量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仅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这也是鼓励企业力量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初衷。 陕西省住建系统的多位官员,对上述质疑“直呼委屈”。“各地保障房建设压力巨大,况且对于保障房建设方式各省的标准也不一样,目前大家都在探索。在这种背景下,质疑多少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味道。” “有不同声音也在所难免,但任务总要完成的。现在各地市想办法完成任务,而不是纠缠于质疑之中。”上述关中某市参与保障房建设地方官员如此表示。陕西省社科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宝通分析说,虽然2010年,陕西省GDP进入万亿元俱乐部,但是750亿元的建设资金筹措,让西部欠发达的陕西也感受到重压。况且陕西各地市财力差距较大,近48万套保障房,让财力较弱的地市在市县配套资金上仍困难重重。因此,拉企业单位自建保障房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但企业自建房确实有给企业福利建房的嫌疑。 供应结构之谜 根据记者了解,按照2011年新增保障性住房47.43万套的任务目标,陕西省全年开工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规模将达到2989.2万平方米,与全年房地产开发面积相当。按照当地官媒披露,陕西47.43万套保障房的结构大体为:新建廉租房5.54万套,公共租赁住房13.1万套,经济适用住房5.72万套,限价商品房7.64万套,棚户区改造12.83万户,新增发放租赁补贴2.6万户。 面对任务量为全国第三的47.43万套保障房的军令状,陕西倍感压力。为此,陕西省在确保原有的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限价商品房等4类保障性住房建设外,还大力鼓励企业单位自建保障房。各市为完成“政治任务”,忙于游说鼓励有能力的企事业单位自建房。 “除了廉租房、公租房、限价房等保障房概念相对清晰外,至今我对诸如单位自建房、棚户区改造安置房等相关保障房的界限也不甚明白。”陕西关中地区的一位负责保障房工作的地市官员坦言:“其实什么算是保障房,目前大家都还在摸索前行。” 记者也注意到,在上述的保障房建设计划里并未出现企业自建房计划,这是否表明企业自建房或隐含在上述几类保障房类型之中?就此,记者向陕西省住建厅保障处求证时,有关人士对于已经开工的保障房类型的结构比例情况讳莫如深。后据记者多方了解,上述企业自建房其实算到了带有产权性质的经济适用房和两限房中。 但在自建房方面到底所占比率怎样,也无相关统计。此前,西安市就规定,对纳入保障性安居工程计划的企事业单位,在符合土地用途的前提下,可以利用自有建设用地,开发建设保障性住房,优先解决本单位符合条件的中低收入住房困难职工。 也有当地地市官员表示,其实在保障房类型上的比例,各地是有数据的,而对于自建房所占比率目前尚无相关统计。此次在“开工率第一”后,各地担心开工之后,后续建设资金筹措的压力,以及实际竣工比率情况,因此,也不太愿意及时向社会公开。记者致电陕西多个地市保障房主管部门也发现,各地市担心开工后,后续资金跟不上会导致完工率效果不佳。因此,在各类保障房的建设结构上、统计数据上,也是一本“糊涂账”。 一位地方政府人士坦言:“模糊点,后面的工作才可能不出现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