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文
杨红旭:地方债企业债全出笼,仍难解决保障房资金缺口
2011-06-22 11:18:54中广网北京6月21日消息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观察》报道,财政部最新发布的发债计划显示,今年仍将发行两千亿元地方债,今年地方债所募集的资金将优先用于保障房建设。除了地方债,国家发改委也下发相关通知到地方政府,允许投融资平台公司申请发行企业债券来筹措资金。
住建部今年年初估算,一千万套保障性住房建设所需要的资金至少1.3万亿元,即便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各种资金来源考虑在内,仍然有近万亿元的资金缺口,还没有把征地拆迁的补偿考虑在内。
另外,公共设施配套等费用超出计划的部分也需要地方政府来负担,地方财政的负担相当大。除了地方政府,商业银行似乎也对提供保障房资金感到进退两难。
有商业银行曾经表示,地方政府都在软硬兼施,号召商业银行大力支持保障房建设,以弥补资金缺口,但是出于对风险和收益的双重考虑,商业银行始终不愿意伸手援助,一时间,保障房建设资金捉襟见肘广受关注,而现在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地方债券、企业债券两大融资渠道,为保障房建设资金瓶颈的突破找到途径。
这两大途径双管齐下,能不能立刻起到实效?经济之声特约观察员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综合研究部部长杨宏旭对此作出评论。
地方债、企业债难解保障房资金缺口
主持人:保障房建设资金缺口大,各方面都很关注,这次相关部门鼓励地方债券和企业债券投向保障房,拓展财源力度挺大。这两大平台开通,对于短缺保障房资金来说能够马上解渴吗?
杨红旭:首先,地方债是两千亿资金的指标,两千亿并不是近期才确定,应该年初就已经定。现在增加企业债,企业债主要就是地方融资平台发行,可能还包括一些少数国有企业。
其次,还要看企业债发行的规模。以往地方融资平台主要通过借贷来实现,从银行贷款来支持地方各项建设,包括保障房建设。这两年中央在清理地方融资平台,现在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比较难,就让地方平台去发债。
贷款和发债是两种融资渠道,风险承受度也不一样,让银行放贷款,风险主体是银行。发债,则债务购买人可能会存在一些风险,不管是机构,还是社会民众,都可能会存在一些风险。因此,我觉得这是融资平台的定位功能没变化,但是融资的渠道发生变化,而且风险也发生一些转移,我认为是不是能够满足建设量、需要量,关键看今年能够发多少的企业债。
发债风险大地方政府债务重
主持人:一方面发行规模要关注,另一方面发债过程中有没有可能会存在一些问题。关于引导地方债投向保障房建设,有观点就认为,地方政府现在本身的债务压力已经非常大,现在如果再发债,就是旧债未了,又添新债,风险会加大,您觉得会出现这种情况吗?
杨红旭:风险加大是肯定的,因为发债都是迫不得已的。如果政府财政收支比较平衡,一般也不会通过发债的方式进行融资。两千亿的债,中央只是说引导地方政府去优先发展保障房,但是并没有强制,而企业债基本上要求全部投向保障房,当然我们需要防范地方政府借保障房的名义去发债、发企业债,发完债之后不用到保障房事业当中去。
地方政府债务负担肯定是越来越重,但是这也没有办法。我们现在要建一千万套保障房,等于是恶补功课,把过去十来年应该建、但是没建的房子,现在集中在这几年建出来,我认为这个步子迈得偏大了,偏大了之后没钱,只能透支未来,发债就是透支未来的收入,来融目前保障房的钱。
企业债收益少“双剑合璧”难实现
主持人:您在微博中曾提到,企业债目前是解决保障房资金难题的唯一出路,而这项的收益堪忧,这句话怎么理解?
杨红旭:首先是融资渠道问题。我们已经做过分析,今年大概建一千万套保障房,需要1.3-1.4万亿投资,中央可能会下拨将近1300亿,地方政府需要筹措3700亿左右,按照建设部的测算还有八千亿应该是社会融资。但是民间融资难度非常大,现在中央数额已经定了,地方政府金额现在还不确定。今年房市降温之后,土地出让金是大幅萎缩,地方政府拿钱的便利性和规模性都受到一些影响。
地方债也是用来补充地方政府财政投入的不足,关键是民间融资现在非常不积极,号称八千亿需要民间机构去投资,但是八千亿里原本含了部分银行信贷,银行卡得比较紧,所以保障项目也不能贷很多。投资商、开发商能不能投资保障房?现在看起来还不是很乐观。很多企业不愿意投资这个领域,这个领域投资回报率太低,政府控制利润率,而且部分项目,比如公租房、廉租房不能卖,因此就不能快速收资金。需要通过长期租金收益收回投资,这将非常漫长,企业无法控制风险,所以民间资本也不愿意去介入。
因此,企业债可能成为最后的稻草,但是利率很难保证,因为它有风险,所以买债券的人或机构,可能不愿意以较低利率去买。
主持人:如果企业债收益堪忧,解决保障房资金难题,企业债和地方债双剑合璧,现在看来可能双剑合璧的难度还比较大?
杨红旭:合璧比较难,地方债以政府信用做担保,信用级别比较高,仅次于国债。然而企业债信誉度应该比地方债要低一点,它能不能卖出去,能卖出去多少,现在不可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