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文
爱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旅行
2011-06-11 09:58:00爱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旅行
—— 记和县卜陈学校退休教师叶连平
“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曾经影响几代人的名著《爱的教育》中文版的翻译夏丐尊说过的一段话。不知本文的主人公和县卜陈学校退休教师叶连平有没有留意过这段话?但在采访他的事迹过程中,我们发觉叶连平老先生正是一位“爱的教育”忠实践行者。 ——采访手记
今年84岁的叶连平老先生是和县卜陈学校退休教师。他的教学生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978年-19991年在和县卜陈学校教书,其间他首创的语文教学四步法”在省内外示范推广,获得省优秀教师、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德育教育先进个人称号等等;1991年退休以后依然迷恋他还没干够的教书职业,先后在周边的宋桥小学、卜陈中学、姥桥中学做“替补教师”,短则3天,长则三年,在姥桥任教三年他与学生交心,与教师交流,把一个落后班带成先进班,中考录取率大幅提高,受到学校的奖励;从2000年起开设家庭课堂,专补3-8年级英语课。每一个阶段他都以饱满的激情投入教学工作,都以极大的爱心呵护学生教书又育人,他开设家庭课堂,不仅不收一分钱补课费,反而经常将自己的退休金、奖金贴到学校和孩子们的身上,十一年来他义务培训的学生多达上千人,学生的口碑,媒体的宣传,县教育部门的组织的学习活动,市、县、镇党委、政府、关工委的关注、关怀、关爱,使得叶连平在市内外名声鹤起。
一个收入微薄年过八旬的退休老人十几年如一日这样做图的是什么?不想简单地用政治、道德的标签去图解,也不想用人物大事记的方式进行枯燥的笔录。在巢湖市与和县关工委的牵头下,在和县乌江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记者通过采访他的学生、当地的村民、过去的老同事、相关政府部门、和县关工委及其他知情的人士,对叶连平老师关爱下一代的事迹进行了深度采访。在采访过程中我们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并从种感受到叶连平老先生为之奋斗的动因所在,价值所在!
一、难释怀的乌江情结
在巢湖教育界乡村教师叶连平算得上是一个新闻人物,从1978年重拾教鞭以来他获得的各种荣誉难以数计,采访时我们和他的学生现任卜陈学校校长在他的家里翻到一大堆各个年代的荣誉证书,其中有省优秀教师、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德育教育先进个人称号等等。关注叶老师的媒体很多,在一次报告会结束时,有三家媒体的记者都向他提出一个同样的一个问题:你是一个收入不高的退休教师,是什么动因促使你做到这一点的呢?这句话的潜台词是,现在别人办班是为了赚钱,你不收钱还贴钱图的是什么?叶老师的会答是:你是你,我是我,你不是我所以你不太理解?你要是我会比我做得还要多,还要好!
这显然不是记者要的答案。通过对他的深入采访和拜读他撰写的文章《我爱乌江这片热土》,我们感觉到老人家对生活了46年的乌江,已经有了深深的依恋,这种依恋是对曾经给他生存空间的,给他重拾教鞭机会,给他实现自己价值的各级政府和当地人民的感恩。老人家时刻不忘,1965年来到和县乌江农村时,无户口,无钱,无力,无亲,无朋的窘境,是当地干部、群众的真情关照才使他有今天。他经常提起,在桃园生产队的日子里,乡亲们为他盖房子,让他干比较轻松的记工分,管理猪圈的活,给他有安身立命的地方。他清楚,乡亲们送他一粥一饭,都是从口里省下来的,当时大队、生产队收留他是在背经济包袱,政府容留他也是在冒着政治风险,让他去做代课教师也是顶着很大的压力。他在我们采访时说,乌江给了我一生的感动,我会用一世去回报乌江,回报社会。很熟悉他的和县关工委的一位老同志对我们说,叶老师的乌江情结很深,当初有机会回南京安家,有机会进县城教书他都放弃了,因为他真的很热爱乌江这块土地,爱这里的乡邻乡亲,爱已经和他的生命融为一体的工作与生活。 二、教学互动两不厌
叶老师的“义务办学,爱生如子”的事迹不仅感动了本地、本县、本市的百姓,在邻省甚至香港产生了很大的反响,香港大学社科院的领导深受感动,去年6月28日派出了一个由7名大学生组织的援教队,利用暑期来帮助叶老师辅导学生英语。有一位中文名叫陆丽红的志愿者在结束40天的援教工作后,留下了一张纸条:2010年夏天,我和其他六位从香港大学来的老师们来到你们的乡村教英语。这是我第一次来中国,也是不同于我们加拿大的生活。但是,我们热爱这样简单地生活方式。在这个乡村里,我见到了可爱的人……
援教队的7名大学生非常尊崇这位84岁的中国老人有三个原因:叶老师是一位享有声誉的资深老教师;叶老师有八十多数的年龄,二十多岁人的心态,交流没有代沟;叶老师具备了诲人不倦,学而不厌的大家风范。在他们援教期间配合默契,不仅给他们介绍每个学生的性格特征、家庭情况、英语程度,还给他们做同期翻译,对于香港“活学英语”的教学模式欣赏、支持,并且自费带领他们游览本地的一些风景名胜,使他们不仅很好地完成了援教工作,还从叶老师的身上学到了那种孜孜以求的敬业精神,感受到叶老师对学生的那种真情实感。 这7名大学生不怕乡村生活的艰苦,自费前来援教,也感动了叶连平。他在多种场合下都盛赞志愿者们的觉悟:“他们7个人没有一个是共产党员,但他们的觉悟比我们很多的党员都要高,起码比我这个老党员要高。”叶老师不仅欣赏他们的觉悟,同时作为同行也很欣赏他们的教学方法。他对我们说,这些支教的志愿者,与学生很快地融为一体为学生所接受,这种能力是国内很多老师做不到的,援教队的趣味教学、科技教学的方法更值得我们国内同行借鉴。今年暑期,香港大学还将派遣一些志愿者来支教。叶老师,希望教育部门组织一些师生来观摩教学,学习香港大学以开启智力为主的教学方法。 在前后48天的携手执教过程中,志愿者和叶老师相互学习、互相感动着。当援教队的7名队员与叶老师和被辅导的学生们真情告别时,大家相拥而泣。有些支援者还表示今年还要来,去年8月13日,香港大学社科院院长先生特意通过传真发来感谢状。
三、补齐最短的木板
2000年,叶连平开始开设家庭课堂,专补3—8年级英语课。因为农村英语教学水平低,有的小学甚至不能正常开课,让他非常焦虑。在他的家里,叶老师敞开心扉对我们说:“现在实现义务教育,为什么还有孩子辍学?难道是家庭特别困难供养不起吗?不,主要是英语严重拖了后腿,导致孩子对前途丧失信心。只有教师的积极性,没有孩子的积极性不行。所以我必须分轻重缓急,从英语这个最薄弱的环节抓起。重点是3—8年级。学生英语成绩适合上哪个班,就进哪个班。凡能在我这里过关的,相信初三升高中没问题。” 不收费辅导学生英语,很受欢迎,做学生的喜欢这种不刻板的教学方式,做家长的对孩子求学有路感到特别的欣慰,再就是这个时间段孩子有一个正经去处,会少出纰漏,少一点担心。因为不收钱,辅导得好,前来求学的人越来越多,每天放晚学后,数十名学生直奔他家,搬起长短不一、高低不同的桌椅,在屋子里或院子外做作业。学生做作业,他在旁边看着,谁不懂可以随时提问,他是百问不厌。每次上课,学生数少则三四十,多则六七十,有时还有县城的学生以及与乌江镇一桥之隔的江苏孩子赶来听课。60平方米的简陋屋子里常常“人满为患”。补齐木桶最短的那块版,提升了学生整体的水平,许多学生转学或升学后,在新学校里,英语成绩几乎无一例外地保持优势。建立学生档案,追踪学生的升学、工作发展情况是叶老师的一大乐趣。
四、情深如海复何求?
叶老师正式工作较晚,退休金比较低。按说他应设法改善生活,安度晚年才是。但他不是这样:多年来,不仅不收一分钱补课费,反将许多退休金、奖金贴到学校和孩子们身上。就为这事,10年前,他的第二任妻子愤然离去。对前来补课的学生,他始终无偿提供茶水、草稿纸、卫生纸等,夏天还用冰箱给孩子们冰水降温。此外,他每年拿出数千元包车,组织学生到南京、合肥、马鞍山等地参观科技馆、博物馆、名人馆及烈士陵园等,并结合书本讲解,扩大学生的社会知识,增进爱国情感。每次,还自带老式胶卷相机拍照,回来后免费冲洗给孩子们。对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他还经常资助,有的包吃包住,有的困难学生上了高中和大学,他仍不时动辄成百上千地扶助。女生江明月初中时家庭困难,且离校较远,被叶老师收留家中,免费吃住两年。考上和县一中后,每次家长会,她总是打电话请“叶爷爷”参加。去年,她以优异成绩考上南京理工大学,“叶爷爷”特别高兴,掏腰包为她买了台笔记本电脑。江明月走后,叶老师又很快将她成绩优异的妹妹江敏收在身边,像亲孙女一样对待。江苏卫视为这件事专门做了一个专题节目。叶老师对学生慷慨大方,对自己则很抠门。他几乎没有任何嗜好,生活十分俭朴。所住的简易瓦房已有三十多年,室内没有装潢,没有空调,没有卫生间,也没有一件像样值钱的东西。他身上从来没有一件时尚衣服,一件劳动服上装,早已泛白,至少20年以上,但他始终舍不得换下。出门参会、办事、访友,二三十公里范围内,他全是骑自行车;即使再渴,也舍不得买一瓶饮料;即使再饿,也从不下一次馆子。不再赘述叶老师帮了多少学生,我们从学生们对他的感情可以反观他对学生有多好。
在读的孩子们对情感表达方式是,将家中的蔬菜瓜果、鸡蛋香油、自己珍爱的小礼品等悄悄放到叶老师家窗台、墙脚、桌子上;已经工作的学生们的表达方式则是,节假日频频的电话慰问,结伴为老师过生日,春节期间四面八方的学生相约前来与老师聚餐共饮;年纪稍大一点的学生采取的是另一种的情感表达方式,一个叫范昌琴的学生深情地说:“我快要退休了,到时候,我搬过去,服侍老师!”刘章霞则更是满含热泪表示,将来,她要把叶老师的骨灰安葬到自家坟地上,好让自己永远“陪伴”老师!
五、爱的旅行没尽头
在乌江镇见到叶老师的时候,我们不敢相信这是一位84岁的老人,脸色红润,身材清瘦,精神抖擞,说起话来响亮而清晰,给人的感觉爽朗阳光。据说,他的健康状况良好,离城30里地他来回都是骑单车。虽然他的健康状况不错,但他还是在考虑身前身后事,对于“乡村永不熄灭的烛光”的评说,他有不同的看法,他觉得这个烛光要是指个人的力量和影响,那是迟早要熄灭的,要是指社会也要续烛防风。大概是出于这种考虑,他现在在积极做两件事,一是为他身边学习的贫困孩子继续求学找出路,他担心自己有一天撒手人寰孩子们断了经济来源而缀学,他为困难学生洪瑞减免学费的事找到县妇联、关工委、学校,当孩子事情办妥了,他的心在放下来;第二件事是,他作为关心下一代的优秀工作者,他积极呼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把孩子们的校外生活管好。谈到,一个中小规模的县城少儿劳教所居然有158名少儿在接受劳动教养,显得特别激动。他提高嗓门说,158个人被教养,让158个家庭,差不多1000个家庭成员精神上受到影响,让家长与学校蒙羞,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心灵收到创伤,修复这个受伤的心灵非常不容易。少儿社会犯罪,罪在谁?怨不得学校,怪不得家长,也不能全怪学生,倒是对学生的校外生活疏于管理的社会有责任。他觉得,管好少儿的校外生活事关重要,必须要建立全覆盖的社会管理体系。从个人的帮困助贫到呼吁社会管理少儿的校外生活,这是一种升华。他这种努力是希望爱的烛光永照。新近他对社会庄严承诺:一是只要一息尚存就要战斗在三尺讲台上;二是百年之后将身体送给安徽医学院做解剖实验。
写到这里,我们的眼睛已经湿润,我们的心智受到启迪,我们将以叶老师为榜样用自己的方式积极参与关心青少年的活动,和志愿者们一起踏上没有尽头的爱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