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收藏博客 | 豪宅博客
    个人资料
  • 姓名:朱大鸣豪宅专家
  • 博客等级:16
  • 博客积分:507278
  • 博客访问:543882
    博客标签

我的好友
  • 博文

再调油价将导致物价压力倍增

2011-04-08 09:48:19

油价一直是事关百姓生活和生产的重大问题,最近,随着美元的贬值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深入实施,再加上北非中东局势不稳,导致国际原油价格大幅度上涨,堤坝之外水势汹汹,堤坝之内也是乌云压顶,国内油价终于选择了大幅度提价。

国家发改委宣布从4月7日零时起上调成品油最高零售价,其中,汽油价格涨500元/吨,折合0.37元/升;柴油涨400元/吨,折合0.34元/升,调幅为新成品油定价机制实施以来第二大。新机制实施以来幅度最大的一次调价出现在2009年6月30日,当时汽柴油价格涨幅均为600元/吨。

2009年那次大调价,是金融危机后,国际原油价格迅速反弹而进行的一次调价,结果引起大宗商品和原材料迅速反弹。如今再次提价,也会给生产和生活成本带来很大的压力,这才是油价提价的直接后果,也是对于制造业的一次重大利空。从成本上掏空制造业的竞争力,是最危险的事情。

从国际上看,原油增加对于成本的增加效应很明显,现在美国的债务危机,只能靠印刷美元和赖账来渡过,但是,开动印刷机会给别国带来灾难,也会给自己带来厄运。特别是油价上涨,让基础商品价格暴涨,让民众压力很大。

我国油价上涨,除了货币超发导致的价格变动外,还与我国的油价形成机制畸形密切相关。

成品油价格直接与国际原油价格接轨的做法,看似非常先进,但却往往受到国际吵家恶意炒作,不能反映真实状况。一旦国际油价巨大波动,对于中国的具体经济都产生巨大的影响。二是销售过程中容易出现投机行为,价格干预往往引起权力的寻租,从而提高油价的成本价格。三是油企处于垄断地位,信息不对称和独此一家的垄断成本,都转嫁到了油价上。而且,这些企业难以稽查其真实花费和收益。其实,社会广泛争议的“油价倒挂”时的巨额财政补贴,问题并不在于取消补贴本身,而在于“实报实销”式的补贴机制缺乏促使炼油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激励。信息相对透明,有利于企业的资源利用,也有利防止企业管理层吞噬国民利润。石化双雄往往获取巨额利润,还要财政补贴,已经激起了很多人的不满,这种境况既不利于国企形象,也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毕竟油价是基础物品,一涨一大片,成串成串的涨价,带来整个物价的大涨。

从制度上来看,垄断往往是导致低效高价的重要根源。我们应当尽快打破几大国有企业从上游勘探开发领域到原油炼制和流通领域的垄断局面,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成品油市场,培育多元化的市场主体。改变民企在石油链条中的地位,引进竞争,促使石油产业廉价高效的运行。

事实上,鉴于国际油价和美元往往形成跷跷板的关系,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规避债券风险和信用风险。

国家可以利用部分外汇储备,来进行石油资源的投资,以便防止美元贬值。在2008年的时候,我们呼吁趁着原油价格下探之际,梯度地储备原油价格,以防油价大幅度反弹,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压力。2009年原油价格最低跌到32美元,我们也储备了很多原油,我们还利用外汇储备和俄罗斯交换石油。

加强海外投资风险管理和预测,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此次利比亚动荡,就对我国石油企业非常不利。我国这些年,在非洲有不少投资,在这些地区,由于政企关系错综复杂,法律环境并不规范,导致潜在的政治风险增加。如果规避外部风险,也是石油战略所要注意的。

另外,针对海外能源投资,要刺激民营企业进行投资。不管其在国内有没有资格经营石油产品,对国外则可以允许其投资,也可以考虑组建类似日本石油公司的能源企业,企业完全由非国有资本构成,并以海外能源投资为主要业务,以增强我国在全球能源市场上的竞争力。私人组成的海外“投资军团”,不仅能使得国家可以避免直接参与市场的风险,还能扩大中国民间资本的投资能力,扩大中国经济的影响。

油价大幅度的上调,可能会导致物价上涨压力倍增,但是,我们不仅要关注油价上涨了,更要关注背后上涨的一些背景性因子,这些往往比价格变动本身,更为有意义。

阅读(1036) | 评论(1) | 收藏(0) | 推荐(0) | 举报

落雪飞梦:2011-04-08 10:38:15
油价再升高!
  • 发评论
  • 登录 | 注册
  • 最少5个汉字。请勿发表色情、反动的内容或广告,谢谢合作。
    • 请选择表情
    • 真棒
    • 我生气了
    • 我酷吧
    • 微笑
    • 热吻
    • 好害羞
    • 翻白眼
    • 悲伤
    • 抓狂
    • 疑问
    • 窃笑
    • 惊讶
    • 鬼脸
    • 大笑
    • 呲牙
    • 闭嘴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豪宅之家的观点或立场。
    copyright (c) 2004 haozhai.cn Limited,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 豪宅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