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文
质疑“环球时报”社评
2009-10-22 17:07:3410月19日,“环球时报”在国家论坛版发表了社评,题目是“人人有房住,应该是国家目标”。阅后,觉得存在多方面的不准确和对读者的误导。
我长期自费订阅“环球时报”,被其及时而又平民化的国际新闻的报道所吸引,从中收获非常大。反过来,其对国内新闻的报道和评论便大为逊色。到了关于房地产的报道和评论,那就叫错误百出,误导民众。
我喜欢看那位戴旭空军“上校”的关于军事问题的文章,偶尔看到一次他写关于中国房地产的文章,给我的感觉他能当个“上士”就不错了。前不久,刊登了一篇好像是北京资深新闻媒体人的文章,说什么高房价阻碍了城市竞争力,真叫人哭笑不得。
前两年,“环球时报”在上海地区有个副刊版,有一段时间如果没有记错的话,是一个叫唐耀坤的人,每周发一篇关于房地产的文章,所有的评论和预测没有几个是靠谱的。
周一关于“环球时报”的这个社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题目是“人人有房住,应该是国家目标”。这个说法似是而非,非常不准确。在我国城市和农村,应该讲人人都有房子住。人人有房住是已经实现的事情,根本就不是国家未来发展的目标。如果理解成“人人都有自己产权的房屋住”,并把它作为国家目标。那么这个目标是社会主义空想目标,根本不可能实现。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实现所有国民都居住在自己产权的房屋中。
2、“有关二次房改的传闻牵动着千家万户”。这是环球时报社评人自己释放的一个气球,并在自己的办公室中用皮弹弓打到它,然后叙说自己是打的多么准。很不幸,建设部在这篇文章出来前已经宣布根本就没有什么二次房改的调查和动作。
3、“全国仍有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近1000万户”。非常弄不明白,这个数字是怎么来的,包括农村吗?还是仅是全国城镇,判断低收入的标准是什么?其住房困难又是以什么样的标准来划定的?这1000万户是精准数还是大约数?是社评作者统计的,还是国家统计局统计的?
4、“房地产畸形发展正不断加剧着经济结构失衡和战略产业空心化”。这种武断的吓人结论基本不符合实际。中国的房地产业在过去的三十年中,不但满足着我国城镇居民的改善性需求和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增量需求,而且还改变着每一个城市的空间形态和产业布局。无论是经济技术开发区,还是市中心的中央商务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战略产业的实心化,在我国从来都是和房地产业的发展高度结合在一起的。现在保增长、调结构、促内销,实际上率先冲出困境,拉动其它产业共同发展的就是房地产。这种房地产的发展怎么能够称的上是畸形发展?恐怕社评人的思维是畸形发展的。
5、“中国城市房价已经超出世界银行和联合国规定的住房合理价格的3-4倍”。这又是一个凭空杜撰。世界银行和联合国哪个时间、哪次会议、哪个文件、哪个秘书长、哪个轮值主席规定了全世界各国的住房合理价格?不能够把自己的想象说出是世界银行和联合国的。世界性的玩笑吹的大了点。
6、“主要城市房价不断走高的趋势如果得不到控制,将进一步加剧贫富分化,破坏社会进步的整体和谐”。这又是社评作者的大胆预测。随着城镇房价的上升,提高了城镇家庭户(大多数家庭户,80%以上)的财富积累水平,提高了不动产在家庭财产性收入中的比重,让城镇居民分享到改革和发展的红利。房价上涨了,是中国城镇老百姓富裕程度总体提高了,而不是总体分化了。房价上涨体现了社会进步,为社会和谐奠定了经济基础。
7、“是政策调控市场,而不应该是市场调控政策,对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尤其如此”。社评作者虽然身居大报社、大刊物的高位,但是其头脑还是处在计划经济的年代,其灵魂是要求政府主导经济,政策主导经济,计划主导经济,是反对市场作为我国资源配置主要机制的。作者的这种论调是反对十三大以来我党历次代表大会的基本共识。
8、“目前看来,最重要的是改变地方政府依赖土地财政的局面”。什么时候我国的地方政府财政都变成了土地财政,不靠企业的上交税收,也不靠劳动者上交的个调税,靠的是卖地财政?告诉你社评作者,长期以来中国每个城市的土地收益大部分都是用于动迁安置和市政建设,土地收益从来都是财政预算外收益,并不列入财政收益的正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