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文
创意阶层在中国的崛起
2011-02-13 21:36:06刚才看到王辉耀博士2010年11月30日在《金融时报》的文章“创意阶层在中国的崛起”,全文如下:
我们正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这将是一个创意可以带来一个产业、改变整个世界的创意时代。计算机、电子通讯、互联网为核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即将成为历史,他们将不再是新的经济大浪潮的主角,而是已经转型为载体和驱动力。人们会日渐习惯英国作家罗琳那样的故事,哈利波特的创意和写作,不只是给个人带来了上亿的身价,还创造了超过百亿美元的产业价值,仅仅电影票房就超过50亿美元。目前,创意产业正每天在全球创造220亿美元的价值,还以高于传统产业24倍的速度在产业结构中扩张。创意产业已经占美国GDP的7%,超过了房地产业在美国GDP的比重,因此,创意不仅改变人们的生活,不仅是一种经济,而且正成为众多国家的支柱性产业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而大约在十年前,美国的经济学教授查德•弗罗里达便敏锐捕捉到工业化时代以企业为中心的“组织化”制度的式微,以激发个体创意的时代的来临。之后,他写作了《创意阶层的崛起》,并为这个时代的主流推动者命名——创意阶层,还掷地有声地宣告创意经济的兴起,也由此获得《华盛顿月刊》的政治图书奖以及被《哈佛商业评论》评为近年来最具突破性的10个观点之一。当然,弗罗里达定义的“创意阶层”是个泛化的“脑力生产者”的概念,他认为,美国社会已经分化成四个主要职业群体:农业阶层、工业阶层、服务业阶层和创意阶层,创意阶层是由“从事科学和工程学、建筑、文化、设计、教育、艺术、音乐和娱乐的人们”所构成,是服务业和第三产业的主要工作者。
如果将创新和创意区别的话,狭义的创意阶层是指文化、观念、思想等“软实力”的缔造者,传统的文化、艺术、设计、媒体、广告、电影娱乐等人文学科产业,还有商业管理、金融、法律等知识服务经济,都是以创意阶层为核心的产业,还包括从事研究、咨询等社会工作的群体,包括像我从事政策研究的智库学者,也在此范围。创意产业的直接产品不是衣服、食品,不是石油、煤炭,也不是计算机等高科技产品,而是人大脑所产生的知识、技术、想法、经验,通过激发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来推动经济发展。另外,在创意产业之外,即使是传统产业包括制造业,创意环节也是具有重要附加价值的部分,这意味着创意阶层的崛起,对于整体经济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驱动力。
尽管,弗罗里达在书中引用的数据和事例几乎都来自美国,也主要是针对美国的城市经济发展提出建议。但对于正在致力产业升级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中国来说,同样具有非常的参考价值。发展创意经济,正是中国当下所急切需要做的。中国在过去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发展到了今天,“中国制造”已到了迫切需要转型突破的阶段。高能源消耗让政府的海外发展战略承担着越来越大的风险,高污染让整个国家付出巨大的长期成本,高出口和低内需、低附加价与低价劳动力付出则意味着企业、劳动者从全球产业链中获得的利润非常微薄,最后,这一模式下的中国经济还面临严峻的可持续发展挑战。中国要想产业升级、打造创新型国家,就需要发展创意经济,吸聚、培养大量的创意人才,提升传统产业在创新创意环节的附加值,从“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
中国第三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非常滞后,服务业在发达国家占GDP比重一般是60%至70%之间,在美国则高达82%,印度服务业在2003年占GDP比重也超过62%,后来虽然有所调整,但整体占比例仍超过50%。相比较而言,2007年中国服务业占GDP比重仅为42%,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也落后于多数新兴经济体。很多人都意识到,中国需要发展第三产业和服务业,但真正最缺乏的不是低端的服务业,而是知识服务产业和创意产业。正因为这一产业的滞后发展,才导致了中国大学生占全国人口比例很低却又就业非常困难等问题,也导致撒切尔夫人发出了那句认为中国还没有崛起的名言:“你不需要担心中国,他们只能出口电视机和计算机产品,而不是那种可用来推进自身利益、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思想观念。”
那么,中国如何吸引创意人才?或者如何发展创意经济?弗罗里达在《创意阶层的崛起》提出了创意经济发展的3T原则:技术(Technology)、人才(Talent)和宽容(Tolerance)。他认为前两个“T”作用已经被公认。麻省理工学院的罗伯特•索罗由于把技术从发展的推动因素中单独强调出来而获得了诺贝尔奖,诺贝尔奖获得者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Lucas)等经济学家也提出了发展是人力资本带来的结果,还把城市的人力资本强化作用称为“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的外部性”,指出大都市之所以具有生产力优势,是因为能够结合人才的创意并进行实践,最终促进经济发展。
但是,“宽容”等社会因素即社会的宽容性、开放性、多样性,弗罗里达教授认为这一点一直被全世界的人们所忽略。宽容的社会不仅仅是要能够宽容差异,还要能主动地去拥抱差异。创意人才的聚集将带来技术、投资、就业,而创意人才又喜欢聚集在具有兼容、开放等宽容特质的地区,这一吸引人才的能力还会激发人才的创意能力,从而促进变革,建立新企业,创造新财富和新繁荣。作者甚至用大量数据证明旧金山、纽约等创意经济发达的地区,“成为高科技区域之前都是创新和怪癖的收容所和培养基地。”因此,吸引人才,必须打造适宜的社会环境。他的这一“宽容”理论,甚至跟许多当今学者强调政府应减少对社会包括市场、高校、研究机构行政干预的理念息息相通。
这一点个人认为也值过于注重经济发展而非社会发展的中国思考,城市化的过程不是仅仅大量投资建设公路、地铁以及非常美观的高楼大厦,然后让人口聚集在一起生活,包括让大批农民的进城。这不是城市化的根本目的,没有人,这些建设会失去一切价值。城市化的目的在于强化人力资本的作用,因此,打造宽容、多元、开放的人文环境、社会环境非常重要。不只是宽容,还要鼓励人们通过创造性工作去创造财富,努力保护创意人才的知识、思想等作为产品的价值,也就是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概括地说,需要制度、机制、社会公共政策、文化传统、教育体系等多方面合力。
这一个社会环境还不只是有对内宽容、开放的精神,还需要对外宽容、开放的精神,并细化为服务体系与政策机制,以应对全球化、市场经济以及国际人才流动竞争的大趋势。市场经济时代,人口构成模式和社会格局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人才不仅仅跨越地域流动,还跨越国界到适宜发展的地方,并为之带来经济发展和社会提升。《创意阶层的崛起》就认为美国真正的优势不在于培养人才,而在于可以从全球吸引这些人才的能力,并能提供一个宽容、开放的环境。例如从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到投资家乔治•索罗斯,以及Google共同创始人赛吉•布林、雅虎的杨致远、eBay网的创始人皮埃尔•奥米耶等,这些移民改变了美国经济;安海斯•布什的啤酒业、奥斯卡•梅尔的热狗、大亨塞缪尔•戈尔德温的电影,这些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在美国高科技中心的硅谷,有外国移民参与创办的公司竟占全部高科技公司的52.4%,2005年,全美各地由移民创办的公司已经创造了520亿美元的产值和45万个就业机会。
无论对中国还是各地方城市来说,全球化时代人才流动性的空前加强,这也在提醒我们人才的流动不可阻挡。对内,我们需要改善户籍制度,使人才方便地流动到具备相关产业和技术基础、能够发挥才能的地区,能够“人尽其才,人尽其用”;对外,需要改革签证、绿卡、国籍制度,促进全球高端人才携带中国需要的技能、资金流入。这些对于发展创意经济非常重要,而且仅仅创意阶层本身也有崇尚自由的天性。因此,中国需要站在国际化的高度,以世界眼光,制度化地来吸引、争夺全球的创意人才,包括散布在海外的中国留学人才。
创意产业和创意阶层于中国也正在崛起,人们开始日益强调金融、咨询等知识服务产业的价值,开始把新浪、搜狐等新媒体当成主流媒体,开始向往去新东方、百度等新经济领域工作,开始习惯越来越多中国电影业的“大片”……。或许,从文化角度而言,中国大陆型文化传统确有并不利于创意发展的成分,比如相对缺少开放心态。但是,崛起中的中国也有着吸引人才巨大而又独特的优势:中国是一个正处于上升期、充满无限活力的国家,有创意产业以及人才发展的巨大的机遇和空间。
十年前,中国连“创意产业”的概念都很少听说,而如今中国的创意经济已经崭露头角,因此,我也就对在北美买到的这本曾经长居畅销榜榜首的《创意阶层的崛起》印象深刻。书中了充满前瞻性的眼光,深刻的思想和洞察力。如今,中国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日渐重视产业升级以及人才竞争,把本书介绍给中国读者也就恰逢其时。